極緻皮膚專科診所
錯誤

搜尋文章

熱門文章





















文章分類


我們在哪裡?

如果您想電話與我們連絡(原則上只接受約診);我們的電話是02-2750-0066。地址在臺北市忠孝東路四段49巷2號7

你也可以加上我們診所的Line;全球都可以Line通話

如果您搭乘捷運板南線與文湖線交會的忠孝復興站第4號出口。就在臺灣第一家Sogo百貨公司右手邊巷子

如果您開車/搭車/公車忠孝東路與復興南路交叉口有幾十號公車基本上在「捷運忠孝復興站」下車。

我們的google地圖


立即溝通

這是綺麗健康生技的Line

這是綺麗健康生技的FB

這是綺麗健康生技的微博

 


關注我們

繁簡轉換

RSS

    首頁 -> 肌膚監測教育文章
分享到           11.5K
關於肌膚監測的一些補充問題
2010-12-23 17:35

(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訂閱本部落格電子報,以便更方便地閱讀全部圖文與超連結,煩請點擊這裏

補充說明:

有位遠方的朋友,對於「肌膚監測」納入統計醫學的部份頗有興趣。身為「肌膚監測」的提倡者,我一直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我是個 從蔡 老師手上接到這個知識,不斷進行臨床觀察的觀察者。如果對於「肌膚監測」這個未來學門會有什麼貢獻,大概就是「經驗豐富的觀察者,初步邏輯的整理者」。

換句話說,「肌膚監測」現在還在「經驗醫學」的層級之所以可以稱入「醫學」,我認為這個學門基礎的思維、邏輯基礎都有了,完全符合醫學原理,看起來屬於「醫學檢驗學」的一個部份。目前還沒有進入「統計醫學」的領域,因此我希望有些統計高手可以幫忙。

回到正題。

這次信件的來往,討論到許多肌膚監測比較基礎而細緻的想法,可以幫助我們更仔細而清楚地描繪肌膚監測的意義與未來。「肌膚監測」的初階訓練課程已經上完一梯次,第二梯次也已報滿。隨著教學相長,對於「肌膚監測」這個學,隱隱約約地看到這個學的意義與使命了

他寫信來問到:

醫師:

這些天我都在研讀您對於肌膚監測的一些理論,有些點我沒有明白,向您請教:您所說的:「然而沒有相對保養品的支持,監測者只能做靜態觀察,無法做動態監測」。是不是指肌膚監測這樣的動作,需要有修復或者其他作用的保養品的支持,針對效果,才能進行有效監測?

也就是說肌膚監測如果用在皮膚科藥品,或者皮膚科護膚品的臨床觀察上,會更明確有效?

且想知道,針對瑞昇的產品,您是否做過雙盲對照?

希望得到您的回覆。

於是我回應了:

您好,收信平安:

您有這樣的理解,非常佩服。

事實上,如果您有任何臨床經驗,一定可以聽懂我在說什麼。

X-光之肺結核診斷學習為例。如果我們沒有任何治療藥物,對於X-光片的學習,會僅止於肺結核嚴重程度的分期;所謂第一期、第二期鈣化點等。

但是我們手上有了治療藥物,就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如果病患使用藥物,下一次回診「應該」會呈現出什麼樣子?如果病患不使用藥物,或者不乖乖遵從醫囑,下一次的X-光片子可能會如何變化?反之,看到病患的新X-光片,我們也可以略為猜測病患遵從醫囑的確實與否如果病患堅持他非常遵從醫囑,顯然該治療藥物的效果不佳,需要增加劑量或者更換更有效的藥物。

這些「介入」,使得臨床醫師將X-光片的學習,變得更為靈活、更深入地理解

所以我才會告訴 彭 醫師:「然而沒有相對保養品的支持,監測者只能做靜態觀察,無法做動態監測。」靜態監測當然是可以的至少可以避免「在風險肌膚上做雷射」這種蠢事但是動態監測可以幫助醫師成長,使得醫師「自然領悟到更深一層的東西」

我提過「肌膚監測的學習,可以使醫師更為自由;比FDA/文獻更早知道某些雷射、藥物或保養品的好處與風險」。這樣的領悟,就是「不斷地經過動態學習之後,從已知A事件領悟未知B事件未來發展」的結果(這就是肌膚監測是否可以「預測」保養品傷害?文章的來源)。

當然,如果被動地「不斷觀察使用者的肌膚進展」也是一個方式假設受監測者自願長期使用薇姿(Vichy)(<=打個比方),而且也願意回診,我們就可以觀察到Vichy對皮膚的好/壞影響。這種follow-up的觀念,可以讓醫師學習更多

只是「被動地觀察」終究不如「主動地介入」這麼令醫師興奮後者全權控制在醫師手上,我們可以控制變因,增加觀察的有效性Control the variables, so that the observations are more clear and oriented

這就是「肌膚監測如果用在皮膚科藥品,或者皮膚科護膚品的臨床觀察上,會更明確有效?」的變句:「當醫師將肌膚監測應用在皮膚科藥品、護膚品或療程的臨床觀察上,會更容易掌握肌膚監測的神髓」。

另外,關於雙盲對照沒有,因為對統計的「恐懼」(<=孤單的、時間緊迫而財力低下的「開業醫師」)以及對病患的經濟、信任等因素(<=我總不能叫病患左臉用瑞昇,右臉用某產品;這些病患是求診、解救痛苦來的,他們不會同意私人開業醫師用他們「做實驗」);但是我們確實做過隨意對照的概念如果病患願意繼續使用他的保養品,我們就觀察他的長期反應;他願意使用瑞昇的保養品,我們就觀察他的長期反應。這就是我上次在電話中告訴您的我推廣肌膚監測,目前是經驗醫學;將來希望藉由某些高手的協助,進入統計醫學。

這部份,憑著我對醫學倫理的堅持,我可以很清楚、驕傲地告訴您:我不造假,確實觀察到不同的結果。這些結果;全部有影像照片可依據。將來如果訓練出其他高手,他們可以憑50X照片,作「受訓後專家(trained expertise)雙盲照片判斷」

這封信寫得比較深入,我會順便寄給 齊顯龍 醫師與 彭雙發 醫師。 齊 醫師是文獻的合作醫師,如果知道您有興趣幫忙統計那一段,他一定很高興。 彭 醫師是這封信的因緣,當然要告訴他。

非常感謝您的詢問與質疑事實上,只有透過不斷的邏輯辯證,才能證明這樣的努力是不是有意義的。我也希望有許多人問我,藉此補足肌膚監測的邏輯闕漏。

謝謝您

接著他又問了:

醫師:

我還有更多的問題,最近我在和我們的技術團隊探討如何針對肌膚監測作更深的開發,以及搭建公開性的伺服器,有效的增加資料。

問題比如:根據您的經驗,比如針對雷射術後的用戶,您通常會根據他們的治療深度、治療設備還是皮膚表徵的反應,建議讓她們使用不同的產品?

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們的軟體是可以自定義位元組進行觀察的,但是必須有統一的監測標準才可以進行有效的監測。

據我們觀察,中國大陸對於雷射術後用戶的皮膚呵護還未成形,醫生一般不推薦任何保養/護膚產品,或者只推薦大廠,能說清楚為什麼和以什麼理論來推薦該產品的,基本上比較少。相對來說,似乎香港、臺灣一帶對此有更多的經驗。

我可以舉例說清楚我的意思:

比如不同用戶都做飛梭雷射,您是根據他治療的深度建議相應的產品,還是根據他是否脫皮、破損、反黑等症狀呢?

後者的觀察是否需要憑藉醫生的經驗,不同的經驗似乎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對嗎?

我的回答是:

l          「針對雷射術後的用戶,您通常會根據他們的治療深度、治療設備還是皮膚表徵的反應,建議讓她們使用不同的產品?」

l          「比如不同用戶都做飛梭雷射,您是根據他治療的深度建議相應的產品,還是根據他是否脫皮、破損、反黑等症狀呢?」

l          「後者的觀察是否需要憑藉醫生的經驗,不同的經驗似乎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對嗎?」

這三個問題,我想先這樣回答:

我的許多思路都是新的我沒有自誇的意思,只是醫學美容中並沒有太多前輩經驗可以參考。身為前行者,我只好回頭從醫學開始思考。

您的問題如果「翻譯」成下列這三句,您應該就理解我的意思了:

l          「關於盲腸炎手術的患者,您通常會根據他們的手術強度、手術術式或術後身體狀況的反應,建議他們使用不同的藥品與後續照顧?」

l          「不同盲腸炎嚴重程度的患者都開刀,有些單純盲腸發炎,有些已經有腸周腫脹;更厲害的甚至出現破裂後腹膜炎。您是根據他手術的清創程度,建議相應的藥品與術後療程?還是根據他術後的組織腫脹、發燒、疼痛等反應呢?」

l          「後者的觀察是否需要憑藉醫生的經驗,不同的經驗似乎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對麼?」

這樣您看懂我的意思了嗎?

就醫療來說,我們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預測」他們將會使用的藥品與術後療程。但是實際使用時,還是會在術後不斷地根據現狀做調整

所以肌膚監測必須「持續地」、「即時地」反應肌膚當時狀況如果病患無預警地發燒了,我鐵定是要給些退燒藥,同時追查感染可能與感染源。

如果雷射術後出現不可預期的狀況,我就要因應「狀況」調整療程與保養品使用,並且觀察「這個調整」所造成的後續反應。另外,我也會回頭「調閱片子」,重新省視「這個不可預期,究竟是真的不可預期;還是我的經驗不足,忽略了某些可預期的先兆?」

(後者,也是醫師逐漸成長的來源。所以醫界俗話說:「最好的老師是病人」)

先解釋成這樣,不知道是否可以符合您的需要?

謝謝您的等待。這兩天在寫大堆頭的(上)、(中)與(下);前二者您應該已經看到了,後者還在努力中基本上會談到 齊顯龍 醫師首倡的「護膚品諮詢師」。經過這些稿子的整理,我想建議成「肌膚監測師」…藉由肌膚監測的行為,護理人員可以與醫師討論「該不該使用雷射/脈衝光?使用哪種雷射?或者只是果酸換膚就夠了?如果使用雷射,劑量強度應當如何才是安全的?才是足夠的?術後美白導入有沒有意義?果酸換膚有沒有風險?或者果酸換膚效果會更好一些?術後的保養品應當使用哪一種?為什麼?保養品使用過程的監控如何?效果?不可預期風險?」這些問題;有些像抽血的檢驗師,藉由他們的協助,醫師可以更清楚地掌握患者狀況與後續處理

「肌膚監測師」應該不是一個獨立的工作,而是護理美容師的一種必要職能。因為「肌膚監測師」是「幫醫師照顧病患」;很類似「住院醫師幫主治醫師照顧病患,可是主治醫師才擁有病患。住院醫師擁有部分處方與建議權」的想法。如何在醫學美容界中提供更多確效與安全,降低不必要風險;提升醫學美容過程的效價比,這是醫師應該要思考的事

安好

補充閱讀:

激烈商業競爭下的醫學美容策略:(上)讓醫學美容回到「醫學」

激烈商業競爭下的醫學美容策略:(中)「肌膚監測」才能補足皮膚醫學美容的證據力

肌膚監測是否可以「預測」保養品傷害?

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科學永遠需要進步,只有「肌膚監測」才能真正幫助醫學美容與保養品的進步

誰能夠真正「瞭解」保養品?只有「正確肌膚檢測」才是真的

肌膚監測的第二段伍氏燈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