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想電話與我們連絡(原則上只接受約診);我們的電話是02-2750-0066。地址在臺北市忠孝東路四段49巷2號7樓。
你也可以加上我們診所的Line;全球都可以Line通話
如果您搭乘捷運板南線與文湖線交會的忠孝復興站第4號出口。就在臺灣第一家Sogo百貨公司右手邊巷子。
如果您開車/搭車/公車:忠孝東路與復興南路交叉口有幾十號公車,基本上在「捷運忠孝復興站」下車。
補充說明:
表淺傷口使用抗生素藥膏的爭議,在皮膚科領域中時顯時隱。特別是醫學美容的雷射磨皮技巧之後,究竟要不要使用抗生素藥膏,「反對」的聲音相對偏高…
抗「生」素當然會抑制有害細菌生長;但臨床上也觀察到這些成分對表皮修復的減緩(抑制?)效應。換句話說,如果能夠維護局部無菌環境,「不使用抗生素藥膏」似乎可以提供較為美觀、快速的表皮修復方式。這是「私心」。
至於「公德」…「不濫用抗生素」已經成為標準思考。就算我們管不住豬農、管不住雞農、管不住菜農…醫學界的人反省一下,總算也是好的…(<=聞到文人的「酸腐氣」了嗎?)
Wound care in the dermatology office: Where are we in 201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rticle in Press, Available online 17 January 2011
對於皮膚科門診日常淺表微創治療(見表1)造成的淺表皮膚傷口,傳統的處理方法是術後外用抗生素軟膏。但這種做法的功效實際上並無確證支持,而且可能促生耐抗生素型細菌株,並可能增加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風險。
外用抗生素護理淺表傷口的3大弊端:
① 更多地源於感覺和習慣,其功效(特別是對術後感染與副反應的抑制功效)並無確實的科學證據支持
② 此外,可能促生耐抗生素型細菌株
③ 而且,已被證實可能增加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風險
在新型抗生素少被研發、全世界範圍對抗生素耐藥性增加趨勢日益重視和控制的背景下,對於外用抗生素作為皮膚淺表微創治療術後傷口護理標準方式的適當性,重新評估顯著尤為重要。
表1致淺表傷口的常見皮膚治療:
l 刮除術
l 剃除、碟形/鑽取活檢、病理切片
l 電乾燥術
l 雷射換膚/剝脫
l 冷凍術
l 化學換膚/剝脫
表2傷口護理的原則:
l 祛除組織修復障礙
l 清除壞死組織
l 識別和治療感染
l 吸取滲液
l 清創
l 維護組織修復環境
l 維持傷口表面濕潤
l 維持傷口邊緣開放
l 隔絕傷口
重新評估常見皮膚科門診微創治療術後傷口護理的標準方法,須遵循以下3個原則:
① 促進傷口有效癒合
② 避免副反應(如接觸性皮膚炎)發生
必要時,可以理性使用外用抗生素(理由見上述3大弊端)。
應該考慮預防性外用抗生素進行傷口護理的情況:
① 特定解剖位置(如下肢遠端、鼠蹊部)傷口
② 術後感染風險較高的重建修復術。
此時,須注意控制用藥時長(根據傷口大小和再表皮化比率決定,一般為數天),之後轉用不含抗生素的潤膚產品。有研究表明,預防性外用抗生素超過48小時較小於48小時,功效並無增加。
實際上,對於大多數由皮膚科門診治療造成的淺表傷口,只要保持傷口的濕潤癒合環境,即可獲得良好效果。相關比較研究表明,相比外用抗生素軟膏,礦油或石蠟類潤膚產品的傷口癒合效果相當,且術後感染率低,無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風險。
此外,一些新型乳劑產品(如比亞芬,美國FDA批准為醫療器械類)聲稱可促進再表皮化,但其對於特定類型傷口的實際功效與安全性是否優於既有的較便宜產品,仍待研究資料支援。
部落格設置目的:
① 更多影音視頻檔
② 專業敏感/酒糟/玫瑰痤瘡肌膚治療機構;特別是錯誤雷射/激光/醫美/保養品後反黑、發炎、脫皮、粉刺與紅腫、敏感問題
③ 如果您在海外,想訂閱本部落格電子報,以便更方便地閱讀全文/超連結,煩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