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想電話與我們連絡(原則上只接受約診);我們的電話是02-2750-0066。地址在臺北市忠孝東路四段49巷2號7樓。
你也可以加上我們診所的Line;全球都可以Line通話
如果您搭乘捷運板南線與文湖線交會的忠孝復興站第4號出口。就在臺灣第一家Sogo百貨公司右手邊巷子。
如果您開車/搭車/公車:忠孝東路與復興南路交叉口有幾十號公車,基本上在「捷運忠孝復興站」下車。
#美妝版 常常有保養的討論;其中經常用到「蜜糖毒藥」說法。
從邏輯與科學來看...
(首先自炫一下資歷,只是證明我真的念過書。已經理解的朋友請跳過即可 ↓)
身為專業皮膚科醫師,前臺北市立醫院的皮膚科主任兼醫學美容中心創辦醫師,同時是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教育委員會的資深主任委員(頭銜很長,意思很久),然後是臺北市衛生局的醫學美容糾紛爭議協調委員。
我常常覺得納悶...
無論是從藥理學、生理學、病理學甚至是臨床皮膚科學;從來不曾出現,也不會接受「治療出現『我的蜜糖,你的毒藥』」這種玄學的、非科學說法。
請設身處想想:
如果你接受醫美治療,手術醫師把你的眼睛縫成大小眼...然後說「我的治療一模一樣;只是你的左眼把治療當作蜜糖,右眼把治療當作毒藥,所以反應不一樣」...你覺得自己能接受嗎?醫師用這樣的說辭到了法庭,你覺得法官能接受嗎?
如果手術不該有「蜜糖毒藥效應」、吃藥不該有「蜜糖毒藥效應」;買便當不該有「你吃沒有事,他吃就拉肚子」的現象...憑什麼你買保養品就該默默忍受「蜜糖毒藥」這樣的說法?
健康飲食是這樣:
臺灣有很多手搖杯商店;許多是沖泡飲品,有些是果汁現打。如果你喝了檸檬汁出現上腹疼痛,你可能會思考「我空腹喝檸檬汁,造成胃炎」甚至「廠家的檸檬汁有問題」。前者基於你對自己健康狀態的理解;如果你很確定是飯後、健康人、只喝一小口的情況,應該會考慮將之申報到衛生局,將剩餘的檢體送大腸桿菌培養...
無論如何,都不會出現「喔,這個手搖杯不適合我,這是蜜糖毒藥理論的應用」這種奇怪的想法。
敏感肌盛行的今天:
所謂「敏感肌」,醫界並沒有很好的完整定義。從十多年前有醫師以標準的斑貼試驗(Patch test)去檢查敏感肌,後來發現「過敏」與「敏感」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於是又發展出乳酸測試等一系列方法。肌膚監測從事的是皮膚鏡檢查;就是持續以顯微照相、追蹤比對方式確認患者皮膚是不是有皮膚紋路的結構變化、毛細血管擴張與表皮薄化等表現(更多細節在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5595600/ )。
如果你真的理解科學精神,就知道「胃炎應該控制檸檬汁攝取」等於「皮膚炎應該控制酸類接觸」是同一件事。
在敏感肌盛行的今天,愈來愈多的保養品必須追求效果,必須追求滲入,所以要放點酸軟化角質、放點助滲劑幫助滲入...這些「多多加入」的成分當然會導致更多皮膚負擔。幾個人一起去吃麻辣火鍋,「其中一位的胃壁正在發炎,喝檸檬汁會胃痛,吃火鍋也會胃痛」是必然出現的現象,不是什麼蜜糖毒藥。
結論:
錯誤的說法導致錯誤的照顧;錯誤的保養導致更多的衰老與敏感。如果你使用早C晚A、早P晚R、早啥晚啥...都發生不可預期的反應;你該做的不是安慰自己「蜜糖毒藥」同時繼續盲試...已經發炎的皮膚,愈多的盲目測試會愈容易發炎。
酒糟肌時代,你的皮膚科醫師幫你驗螨蟲;敏感肌發炎的治療與照護,你真正該做的,是找一位你能信任的皮膚專科醫師,請他仔仔細細地用皮膚鏡,放大檢視、紀錄、比對你的基礎影像;同時持續放大檢視、紀錄、比對你的整個治療效益。
他給你治療,依據的是科學;你要求科學證據,這是正經道理。
後記:
這篇是我寫在 Dcard 的文章;既然是我自己的blog,你又願意看到這裡,姑且當作你能理解我的科學感慨…
「蜜糖毒藥理論?真是蠢到爆啊…」
「蜜糖毒藥理論?真是蠢到爆啊…」
「蜜糖毒藥理論?真是蠢到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