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想電話與我們連絡(原則上只接受約診);我們的電話是02-2750-0066。地址在臺北市忠孝東路四段49巷2號7樓。
你也可以加上我們診所的Line;全球都可以Line通話
如果您搭乘捷運板南線與文湖線交會的忠孝復興站第4號出口。就在臺灣第一家Sogo百貨公司右手邊巷子。
如果您開車/搭車/公車:忠孝東路與復興南路交叉口有幾十號公車,基本上在「捷運忠孝復興站」下車。
(圖片取自網路http://www.marieclaire.com/)
宋醫師,您好,我是嘉人雜誌的美容編輯,這裏有個稿子想要就「免洗的晚安面膜」和「有打通肌膚通道促進後續營養吸收的精華」這兩類產品採訪您一些問題,具體採訪資訊如下:
關於終結版面膜和預熱型精華的採訪稿:
本期《嘉人美妝》有個選題涉及到這兩類產品,我們將它定義為「終結版面霜」和「預熱型精華」:
l 終結版面霜:是指在晚間護膚多加一步,類似塗抹免洗面膜或者凍膜的產品
l 預熱型精華:就是有打通肌膚通道讓後續產品更好吸收的產品,類似肌底液
根據以上兩類產品,我們的採訪問題如下:
① 晚安面膜(或者免洗的睡眠面膜)在成分上和其他面膜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它就可以不清洗掉直接安睡呢?
② 如果已經用了晚霜,還可以疊加使用晚安面膜嗎?
③ 我們可以偷懶不用晚霜,只使用這類晚安凍膜作為晚間保養嗎?
④ 使用晚安凍膜這類產品會否有妨礙肌膚自由呼吸的副作用?
⑤ 將「終結版面霜」放入冰箱中冷藏後使用效果會否有不同?
⑥ 晚安凍膜除了在晚間睡前使用之外,還可以用於其他護膚情境下嗎?如果白天想為肌膚隨時補充營養和水分,用這類產品是否合適?
⑦ 晚安凍膜成分中是否有「膠質」,這種「膠」的成分有哪幾種?對於肌膚有什麼影響?哪種成分的「膠」比較好,哪種不太好?
⑧ 第二天起床需要對這類免洗產品進行特別的清潔嗎?
⑨ 究竟肌膚在什麼情況下,需要使用終結版面霜?
⑩ 在清洗肌膚之後,用肌底液這種打通肌膚通道的產品,是否對於後續吸收有幫助?
⑪ 究竟應該先用護膚水還是該先用「預熱型精華」?
⑫ 「預熱型精華」適合上妝之前使用嗎?
⑬ 怎樣才能避免用護膚前使用肌底液,護膚最後使用晚安凍膜有可能帶來的產品成分不協調,進而出現「搓泥」現象?
⑭ 護膚步驟多究竟會不會為肌膚帶來負擔?在什麼情況下多加步驟會有益肌膚健康,在什麼時候減少護膚步驟有益肌膚健康?
以上是本次採訪內容,萬分感謝……
一項一項回答:
① 晚安面膜(或者免洗的睡眠面膜)在成分上和其他面膜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它就可以不清洗掉直接安睡呢?=>首先聲明;「術業有專攻」,我不是成分閱讀與解析的達人。其次,各家廠牌的成分顯然不同(就算有些雷同的邏輯),因此「在成分上和其他面膜有什麼區別」這件事很難回答。最後,關於「為什麼它就可以不清洗掉直接安睡呢?」有幾個回答可能:第一個可能是凍膜成分比較不會過度蒸發,「久敷」不會造成皮膚水份過度乾燥,因此可以長期使用。根據臨床監測經驗,除非是我對成分的理解太寡聞,這個「可能」或許並不可靠——我的診所也使用r-PGA的凝膠作為晚安面膜,但是必須搭配保鮮膜使用,才能達到「不太蒸發」的效果。
第二個可能是「成分十分安全」。這個可能性更低——仍舊是監測結果的發現,目前INCI(International Nomenclature of Cosmetic Ingredients)等相關機構認為的「安全劑量濃度」,因為沒有經過長期監測的資料佐證(化妝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後監測(PMS),很可能只是短期安全劑量,而非長期可容忍劑量(「安全」保養品的討論=張麗卿老師格文後續討論);因此這些成分的長期使用,甚至是「面膜敷著」的強力滲透型使用,其實是更不安全的。
第三個可能,就是廠商自認為安全……這種「認為」,在 皮膚科 醫師的科學看法下……呃、啊、嗯……不予評論。
② 如果已經用了晚霜,還可以疊加使用晚安面膜嗎?=>就學理來說,角質保濕或軟潤,確實需要油與水共同作用。從「乳液=油+水+界面活性劑」的學理來看,「界面活性劑的乳化」其實就是「角質層的滋潤與軟化」。因此在「晚安面膜與晚霜都長期安全」的前提下,疊加使用是沒有問題的,甚至是正確的。事實上,我們臨床上就是這樣使用,也幫助了許多皮膚乾燥患者的自我修復(詳見:不可忽視的重要配角影音視頻)。
③ 我們可以偷懶不用晚霜,只使用這類晚安凍膜作為晚間保養嗎?=>理論上「油加水」一定比「單純水」來得更滋潤、更鎖水些。但是這說法必須基于「晚安凍膜確定是凝膠型產品」以及「無論是晚霜或凍膜都是長期安全」的前提下。如果晚安凍膜本身含有油性成分,基本上就未必需要晚霜。如果二者的長期安全並不確定,少用一個反而比較安全。
④ 使用晚安凍膜這類產品會否有妨礙肌膚自由呼吸的副作用?=>臨床監測上發現,所謂「妨礙肌膚自由呼吸」基本上等同於「致粉刺性」——當產品成分導致毛孔、汗腺堵塞的時候,就會妨礙肌膚角質等結構的正常代謝,產生皮膚受損與敏感問題(詳見:又乾、又油、又粉刺、又膿痘、又敏感、又發炎)。因此這個問題的討論又必須回到原點:該產品是不是長期安全?一個以悶敷面膜方式使用的產品,如果它的成分不能保證長期安全;大量、徹底的滲透必然導致更快速、更嚴重的傷害。後者當然就會出現「妨礙肌膚自由呼吸」的堵塞效應,也就是「致粉刺性」行為。換句話說,「使用某某產品」不是傷害皮膚的重點,「錯誤成分過度滲透」才是整個副作用發生的主要原因。
⑤ 將「終結版面霜」放入冰箱中冷藏後使用效果會否有不同?=>理論來看,一個面膜可以(要求?)悶敷整晚,主要目的必然在於加強滲透,而非面膜的鎮靜溫度。也就是說,「將「終結版面霜」放入冰箱中冷藏後使用」這個行為只會改變初始使用的溫度,不會影響整體的最終效果。嚴格地說;所有理論猜想都必須有科學證據支持。因此這個問題的真正回答是「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只有真正的使用前、後或兩組交叉比對,才能得到確切的、科學的答案。除此之外,都是猜想……
⑥ 晚安凍膜除了在晚間睡前使用之外,還可以用於其他護膚情境下嗎?如果白天想為肌膚隨時補充營養和水分,用這類產品是否合適?=>以我們經常使用的r-PGA成分凍膜來說,理論上可以使用於白天,實際上不建議這麼做。主要的理由是「凍膜產品的水分滲透後,剩下的薄膜凝膠可能造成後續成分的滲透困難」。如同「先使用晚霜再疊加晚安面膜」的概念,如果使用者皮膚非常乾燥,需要在白天進行多次的補水、鎖水行為,我們就不再建議白天使用凍膜產品,以免妨礙後續產品效果。如果使用者只是早晨一次保養品使用,依序使用水液、油霜之後,外加凍膜成品,基本上是合理的。
⑦ 晚安凍膜成分中是否有「膠質」,這種「膠」的成分有哪幾種?對於肌膚有什麼影響?哪種成分的「膠」比較好,哪種不太好?=>請原諒我再度強調:我是位醫師,不是成分達人;這個問題我沒有辦法好好地回答。近二十年的臨床經驗中,我看過玻尿酸(透明質酸)、聚麩氨酸(也就是r-PGA)等多元聚合體作為膠體;也看過網友使用果凍(吉利丁;gelatine)或洋菜凍(agar)等多醣體食物,就是沒有機會做膠体本身的監測比對,因此無法回答「哪種成分的「膠」比較好,哪種不太好?」這個問題。至於「對於肌膚有什麼影響?」,膠體的特色是多含水,因此水分的(強制)補充是必然結果。除此之外,親水成分因為悶敷而大量滲入,甚至是乳化劑、香料的滲入增加,都是使用凍膜成品必須思考的長期風險。這也是長期肌膚監測(PMS)必須存在的理由——確保所有成分長期滲透與交互作用的安全,以避免因為追求滲入,反而加重健康傷害。
⑧ 第二天起床需要對這類免洗產品進行特別的清潔嗎?=>這個問題必須廣義與狹義地回答。廣義來說,凍膜水性成分經過一晚乾燥,多半已經形成膠膜狀態,清洗時可能需稍微濕潤後才容易移除。仔細地談,就必須看各個不同品牌的凍膜產品成分,才能做個別討論。
⑨ 究竟肌膚在什麼情況下,需要使用終結版面霜?=>我不知道其它品牌如何宣稱。單純就學理與監測經驗來說,需要強制有效成分滲入時(最常見的是水分或親水物質),使用晚安凍膜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樣的思考其實源自於皮膚科治療的「密封式療法;occlusive therapy」:以外力密封,強制皮膚濕潤與屏蔽柔軟,幫助外物滲入皮膚之中。還是要提醒各位:各位只想到「滲入更多,濃度更高,更有效」,卻未曾思考「滲入更多,濃度更高,也更有傷害機會」。藥理學基礎原理告訴我們,所謂「毒性」,不過是過高而難以代謝的濃度。水喝多了也會水中毒;長期給予過多「營養成分」,不就是敏感肌膚的主要病因嗎?
⑩ 在清洗肌膚之後,用肌底液這種打通肌膚通道的產品,是否對於後續吸收有幫助?=>在「肌底液」到底是什麼玩意兒?這篇文章中,我們已經「狠狠地」討論過「加強滲透」的可能風險。編輯的這個問題可以二段式回答:首先,「用肌底液這種打通肌膚通道的產品,是否對於後續吸收有幫助?」的問題,應該由製造廠商回答。廠商必須提出「我說能加強吸收,就能加強吸收」的確切證據。這部份肌膚監測可以幫上忙,但是經皮水分蒸失率測試(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assessment;TEWA)能提出更數據化的資料。其次,萬一真的「對於後續吸收有幫助」,臨床醫師更擔心的是「過度滲入造成的毒性反應」。這部份前面已經討論過,「肌底液」一文說明得更詳細,就不浪費篇幅了。
⑪ 究竟應該先用護膚水還是該先用「預熱型精華」?=>在「產品成分長期滲入安全」的前提下,既然產品設計是幫助滲入,當然應該先使用「預熱型精華」。然而請容我不斷地囉唆:必須確定長期加強滲入不會導致毒性反應!然而這部份的安全數據,目前廠商是不可能有的!
⑫ 「預熱型精華」適合上妝之前使用嗎?=>同樣地,既然「預熱型精華」會造成產品的成分滲入增加,彩妝成分多半不安全,當然不建議上妝之前使用。
⑬ 怎樣才能避免用護膚前使用肌底液,護膚最後使用晚安凍膜有可能帶來的產品成分不協調,進而出現「搓泥」現象?=>這個問題看似複雜,其實從成分觀點來看(雖然我不是成分達人,總有些化學知識),界面活性劑與膠體的設計、衝突,才會出現「搓泥」現象。因此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自己嘗試!或僅僅使用同系列產品(<=這個該系列的配方設計師一定已經試過了)。
⑭ 護膚步驟多究竟會不會為肌膚帶來負擔?在什麼情況下多加步驟會有益肌膚健康,在什麼時候減少護膚步驟有益肌膚健康?=>這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又簡單、又複雜。
首先,既然擔心保養品成分的長期累積,又多種成分的交互作用,「護膚步驟多」當然風險更高。但是護膚步驟的多寡,三個步驟算多嗎?十個步驟算多嗎?這些判斷都需要科學標準,不能唯心評判。
說到「科學標準」,就必須回到醫學——粗略地講,對臉部發炎,乾燥脫皮的案例,也許需要強力保濕、鎖水的患者來說,安全成分的大量使用可能是必要的。如果這些成分有先後順序(先水後由、先小後大),護膚步驟可能就多一些。反過來說,同樣是臉部發炎,痘痘排除的案例,也許簡單地使用水性成分,護膚步驟就不會太多。
但是這些判斷,必須是準確、可反覆對照的。因此不應該以肉眼猜測、記憶判讀;應該有紮紮實實的影像對照(詳見:肌膚監測,唯一的「醫學」美容!=新書的導讀文)——例如前次門診認為應該加上油脂,回診時就應該比照真實反應如何?效果好嗎?還是因為油脂加多,皮膚反而更悶熱了?這些判斷,必須是科學的監測運用。也是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的意思。
結論就是:
關於「悶敷很久的凍膜」,我們希望各位理解:更久、更深入的滲入,必須在安全成分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
同樣的道理,「打通肌膚通道,加強吸收」的結果,如果不是長期安全成分與濃度;更多的吸收必然導致更多的傷害。
只有依靠科學的監測與反覆對照,才能判斷「愈多,愈好!」還是「愈胖、愈慘!」!脫離證據,無論如何達人、仙劍專家,都難脫離瞎扯淡、誤人健康的悲慘地步……
部落格設置目的:
① 極緻,只做對的事!為了幫助更多患者,極緻希望獲得高手們的分享。如果您對某種治療非常有把握與醫學證據,請告訴我們。極緻會謹慎地評估,並且協助建立該治療方案的肌膚監測原則與大力推廣
② 因為醫學美容而敏感、而酒糟/玫瑰痤瘡嗎?因為保養品、雷射/激光療程產生黑斑嗎?有反黑、發炎、脫皮、粉刺與紅腫、刺癢的問題嗎?肌膚監測是您最重要的科學證據!
③ 想定期獲得真正的醫學美容與保養品訊息?請訂閱本部落格。這裡還有「微博答客問」欄目開通說明與更多影音視頻檔請按這裡
補充閱讀:
化妝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後監測(PMS) 2011-01-06 18:10
「安全」保養品的討論=張麗卿老師格文後續討論 2012-04-19 15:39
「乳液=油+水+介面活性劑」的再一次解釋 2011-03-17 21:45
敏感性肌膚的產品使用問題=又乾、又油、又粉刺、又膿痘、又敏感、又發炎 2011-02-12 16:55
呼籲建立「使用保養品/療程時,請隨時監測肌膚反應」的正確心態 2011-01-06 16:11
「肌底液」到底是什麼玩意兒?=2012年08月號中國精品購物指南雜誌採訪 2012-08-01 21:10
肌膚監測,唯一的「醫學」美容!=新書的導讀文 2012-03-22 15:47